說起大詩人陸游,我們都不陌生。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有大志,29歲應(yīng)進士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fù)”中原,被秦檜除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樞密院編修兼類圣政所檢討、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離蜀東歸,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職。終因堅持抗金,不為當權(quán)者所容而罷官。20余年后曾出修國史,任寶章閣待制。據(jù)統(tǒng)計,陸游有詩9300多首,是中國古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他的詩歌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在表達抗敵御侮、恢復(fù)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方面,也表現(xiàn)出極高的文學價值。其詞、文成就也極高,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渭南詞》等。 據(jù)記者梳理,陸游在詩中曾九次提到三門峽砥柱,這些詩作大多慷慨激昂,本文對提到三門峽砥柱的這些詩作進行解讀,帶領(lǐng)大家進一步感受詩人陸游的內(nèi)心世界。 一、砥柱是中原的象征 《太息四首》是陸游在1198年8月創(chuàng)作的4首七言絕句詩,其二詩曰: 書生忠義與誰論,骨朽猶應(yīng)此念存。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見中原。 本詩中,作者以書生的身份表達了對忠君愛國精神的堅守和對未能親眼見到國家統(tǒng)一的遺憾。“書生忠義與誰論,骨朽猶應(yīng)此念存”是說即使身體化為塵土,忠誠的信念依然不滅,體現(xiàn)出詩人堅韌的精神風貌。“砥柱河流仙掌日”中的“砥柱”指的是黃河三門峽谷的砥柱,它被大水沖擊依然屹立不倒,堅韌不拔。“仙掌”,則指華山仙掌峰。“仙掌日”指在特定角度下,太陽照射在華山仙掌峰上的景象。砥柱中流、日照仙掌都是中原壯觀的景象。這句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觀,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中原失地的痛惜之情。最后一句“死前恨不見中原”,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于未能親眼看到淪陷的中原地區(qū)收復(fù)的深深遺憾,情感深沉而悲壯。此詩與其《示兒》一詩一樣,展現(xiàn)了陸游憂國憂民的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陸游的朋友潘檉(chēng),字德久,武官出身,后曾任福建兵馬鈐轄,也是個愛國詩人,與陸游、辛棄疾關(guān)系都很好。淳熙十六年(1189年)左右,潘檉隨使臣出使金國。陸游寫《送潘德久使薊門》: 昆侖東分一枝渾,奔蹴砥柱經(jīng)龍門。 羲皇受圖撫上古,神禹治水開中原。 三靈實扶藝祖業(yè),萬國共仰東都尊。 群兒撞壞吁可嘆,顧使殘?zhí)斀裼位辍?/p> …… 詩人描繪了昆侖山的雄偉景象以及黃河砥柱和龍門的壯觀,羲皇接受天命治理上古,大禹治水開創(chuàng)中原,既表達了對先賢功績的敬仰,又提醒朋友不要忘記中原。接著,詩人將好友出使的重任與國家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指斥金虜踐踏中原,蹂躪中原文化。最后,詩人祝愿好友平安歸來,期待與他一同暢談邊塞之事,待時機成熟,再一起掃除戰(zhàn)亂,共享寧靜生活。整首詩情感深沉,既有對歷史的追憶,又有對未來的期盼,充滿了豪情壯志。 1202年10月,陸游在浙江杭州寫了一首《送襄陽鄭帥唐老》: 鄭侯骨相非復(fù)常,伏犀貫額面正方。 …… 雖然鄭侯志意遠,虎視直欲吞北荒。 榆林雁門塞垣紫,孟津砥柱河流黃。 出師有路吾能說,直自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描繪了鄭侯的英武風采和才華橫溢以及他統(tǒng)帥軍隊出征的壯觀場景。詩人說他是一位非凡的統(tǒng)帥和文人,令人敬佩和羨慕。詩最后寫道,鄭侯志向遠大,目光直指北荒,北方有紫色山垣的榆林、雁門,黃河滔滔的孟津、砥柱。他提醒好友,出師時如果路線不熟,自己能夠隨口說出。詩人念念不忘中原,希望鄭侯早日出師,從襄陽直抵洛陽。 二、砥柱是英雄的象征 乾道八年(1172年)的歲暮,陸游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到這里后,拜張詠祠,并為其寫下《拜張忠定公祠二十韻》一詩。 張詠(946年—1015年),字復(fù)之,自號乖崖,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張詠寫的《陜府回鑾寺記》,對于研究三門峽文化有一定價值。張詠任益州知州時,積極支持官軍平亂,平亂結(jié)束后發(fā)現(xiàn)官軍擾亂百姓,上奏朝廷撤出這部分駐軍。在蜀地的治理過程中,他順應(yīng)民情、提倡種桑、大興教育、禮遇賢士。此外,他還規(guī)范貨幣制度,發(fā)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些措施使蜀地迅速從戰(zhàn)亂中恢復(fù)過來,并為長期穩(wěn)定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陸游在詩中寫道: 張公世外人,與蜀偶有緣, 天將靖蜀亂,生公在人間。 厥初大盜興,樂禍迭相挻, 天子輟玉食,貴臣擁戎旃。 生殺出喜怒,死者常差肩。 公曰此何哉,從之吾欺天。 河流觸地軸,砥柱屹不遷。 …… 陸游詩中回顧了張詠在成都做官的一生,頌揚了他平息動亂、保全百姓、促使蜀地穩(wěn)定發(fā)展的功績。“河流觸地軸,砥柱屹不遷。”河流的力量強大,能夠觸動地軸,但奈何不了砥柱。砥柱在黃河急流之中堅定不移,歷來被喻能堅守原則、力挽狂瀾、支撐危局的力量或精神。陸游通過對砥柱的描繪,歌頌砥柱精神,來贊美張詠。 陸游在晚年退居家鄉(xiāng)期間,有友人莊器之贈詩,陸游寫《酬莊器之賢良見贈》。詩中作者贊揚了前朝選拔賢才的制度和元祐年間人才輩出的景象,同時也感嘆中興時期人才凋零,紈绔子弟敗壞風氣。詩人對莊器之這樣的賢良之士寄予厚望,期待他不被世俗虛名所累,堅守正道。陸游在該詩中寫道:“烏巾白纻?cè)丰,砥柱頹波望吾子。”意思是戴著黑色頭巾穿著白色衣服的人群堵塞了道路,這種失意、隱居不仕的太多了,現(xiàn)在國家正處大風大浪中,能夠像砥柱那樣力挽狂瀾、支撐危局的只能靠先生您了!詩人以此句鼓勵莊器之要有砥礪前行的決心,期待他在困境中崛起,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 三、砥柱是陸游的精神寄托 陸游在詩中,勉勵大家像砥柱一樣,力挽狂瀾,支撐危局,成為救民于水火、恢復(fù)中原的中流砥柱。而他也是用砥柱來砥礪自己,希望自己在動蕩形勢中,成為支撐大局的力量。陸游50歲時,寫了一首《五十》: 五十未名老,無如衰疾何。肺肝空激烈,顏鬢已嗟跎。 夜宴看長劍,秋風舞短蓑。此身如砥柱,猶足閱頹波。 這首詩情感深沉,表現(xiàn)詩人壯志未酬但豪情依舊、堅韌不屈的情懷。詩的首聯(lián)直接道出詩人對年齡和健康的感慨,暗示歲月無情,身體漸衰。頷聯(lián)進一步描繪了他內(nèi)心的激昂與外貌蒼老之間的落差,透露出壯志未酬的心情。頸聯(lián)通過描繪夜晚宴飲時凝視長劍和在秋風中舞動短蓑的畫面,展現(xiàn)了詩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忘豪情壯志,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尾聯(lián)則以砥柱比喻自己堅定的意志,表示盡管身處逆流,但仍能抵擋風雨,堅守自我。 他有一首《不入城半年矣作短歌遣興》,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感嘆歲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多變。詩的結(jié)尾部分,他寫道:“砥柱天下險,一葦乃可杭。養(yǎng)氣倘能全,斯言豈荒唐?”詩人認為,只要養(yǎng)氣全神,就可以面對世事變化。他提醒世人,盡管世界在變,但只要保持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就能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 陸游敬仰砥柱,對《砥柱銘》更懷著一種別樣的心情。他在《秋日睡起》中寫道: 白露已過天益涼,練衣初覆篝爐香。天其閔我老且憊,付以美睡聲撼墻。 離騷古文傍倦枕,砥柱巨刻懸高堂。睡余一讀搔短發(fā),萬壑松風秋興長。 這首詩的大意是:白露節(jié)氣過后,天氣逐漸轉(zhuǎn)涼,到了添加衣物生爐取暖的時候。老天可憐我年邁疲憊,賜予我鼾聲撼墻的睡眠。《離騷》放在枕邊,廳堂懸掛著“砥柱”巨刻。睡醒了讀讀書,撓撓短發(fā),遍布山野的溝壑里,松樹被風吹過,正是感懷秋天的興致最濃的時候。從詩中可以看出,陸游對是《砥柱銘》十分推崇,懸在高堂之上,時時激勵自己。 四、砥柱山是陸游渴望來到的地方 陸游是浙江紹興人。他生于1125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金兵渡過黃河,直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禪位于太子趙桓,即宋欽宗。次年(靖康元年)正月,金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俘宋徽宗、欽宗二帝。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滅亡。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金人將開封洗劫一空。三月丁酉日(4月20日),金軍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隨后撤退,擄徽宗、欽宗等北上。史稱“靖康之變”。 陸游父親陸宰,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轉(zhuǎn)運副使。京西路包括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南部以及湖北省北部。北路治河南府,即今洛陽。京西路轉(zhuǎn)運副使負責所轄區(qū)域的錢糧籌運,供抗金部隊使用。1125年十月,陸宰奉詔入朝述職。陸宰偕夫人唐氏由水路進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由于正逢金軍南侵,陸宰入京述職后遂攜家眷南遷老家。陸游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對中原念念不忘。29歲應(yīng)進士試,因“喜論恢復(fù)”中原,被秦檜除名。 在陸游心目中,砥柱是中原的象征,砥柱是他砥礪人生的精神支柱。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東巡路過陜州,過大陽橋,沿黃河北岸到三門峽谷,仰臨砥柱,命魏征撰銘勒石: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數(shù)百年過去,此事對于身處亂世的陸游來說,是何等的夢想。陸游除《秋日睡起》提起《砥柱銘》外,還有一首詩,題目就叫《雨夜不寐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魏鄭公即魏征。題目的意思是,雨夜不能入睡,觀看大堂墻壁上魏征所寫的《砥柱銘》有感而發(fā)。全詩如下: 疾風三日橫吹雨,竹倒荷傾可憐汝。 空堂無人夜向中,臥看床前燭花吐。 壯懷耿耿誰與論,榰床老龜不能語。 世間豈無一好漢,叱咤喑嗚氣吞虜。 壁間三丈砥柱銘,貞觀太平如更睹。 何當鼓吹渡河津,下馬觀碑馳馬去。 陸游詩中感嘆風雨中竹倒荷傾的景象,寓言自己境遇,感到無人理解的孤獨。詩人借《砥柱銘》和貞觀之治,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對大唐盛世的向往,期待能有振臂一呼的豪杰出現(xiàn),共同驅(qū)逐敵虜,恢復(fù)國家安寧。最后,他寫道:“何當鼓吹渡河津,下馬觀碑馳馬去。”他想象著有朝一日能夠親自前往中原,站在砥柱山之前,表達敬仰之情。整首詩情感深沉,體現(xiàn)了陸游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 編輯:tln ) |
陸游詩中何以九次提到“砥柱”?
本報記者 劉書芳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10-22 打印

- 上一條:蘇轍的澠池情結(jié)
- 下一條:蘇軾蘇轍情系虢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