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堅守寺河山
文/圖 本報記者 尤黎明
![]() 周大陸夫妻倆將蘋果裝箱外運
通往靈寶市寺河山的道路曲曲彎彎,但路面平坦。映入眼簾的農(nóng)家院整齊排列,滿溝鋪著五顏六色的植被,鮮紅透亮的茱萸染紅了荒坡,串串黃褐色的甘棠果結在路邊灌木叢中,大片果園里不時有漏采的紅蘋果獨掛枝頭……
近日,記者到寺河山采訪,滿眼的“鄉(xiāng)村振興圖”,令人目不暇接。
在寺河鄉(xiāng)坡根村,只見家家農(nóng)戶院里院外堆著黃燦燦的玉米穗,土窯洞里堆滿成筐待售的鮮蘋果,一排排蜂箱或掛或放地“粘”在坡跟兒或崖底,一棵棵懷抱粗的核桃樹散漫地扎根在村頭地邊……儼然一個色彩亮麗、香氣四溢的世外桃源。
“80后”村民黃曙光、周大陸等,與他們的父輩就堅守在海拔1100米的寺河山上,辛苦忙碌,收獲富裕,也收獲甜蜜。
黃曙光和妻子陳艷平辛勤打理著家里的7畝玉米地、40畝蘋果園、80件蜂箱,還承包了100畝荒山、種下新品種核桃樹與蘋果樹1000棵(已開始掛果)。一年到頭忙得不亦樂乎,但收入較好,干著有勁兒。
今年年初,三門峽市民張先生向黃曙光提出:“你給我留一棵蘋果樹,立冬后采摘,我都買了!”黃曙光也想看看,多長20多天的蘋果啥樣。11月18日,張先生帶人來買果,黃曙光切開讓大家嘗,都說比10月采的蘋果色深、甜脆。
寺河村寺河組農(nóng)民周大陸,今年35歲,他直言:自己幫了別人一個忙,沒想到人家給他指了一條發(fā)財路。
2012年冬的一天,雨夾雪,路滑。從甘山通往寺河山的路上,一位三門峽司機席先生的車胎爆了,困在路上。焦急的席先生步行到寺河街求助。周大陸見狀,熱心伸出援手。先是騎車到現(xiàn)場幫司機卸了輪胎,又回到家中找來工具幫助補胎、充氣,最后給轎車裝上輪胎。席先生十分感動,當下便幫周大陸分析蘋果行情,建議他試試用電商銷售蘋果。
“從此我開始研究電商,學習、嘗試兩年,成為寺河街上第一家靠電商銷售蘋果的人,F(xiàn)在,我們兩口子一邊忙果園,一邊經(jīng)營微店,足不出戶,就銷掉自家果園的5萬公斤蘋果,還幫助鄉(xiāng)親們年銷售蘋果10多萬公斤。鄉(xiāng)親們送來的核桃、蜂蜜等農(nóng)產(chǎn)品,我也銷售到了省內(nèi)外。”在寺河街家中正和妻子宋娜忙著裝箱、發(fā)貨的周大陸,笑哈哈地告訴記者,言談之中滿是喜悅與自豪。
周大陸算了一筆賬:一年中最忙、最累時有4個月,確實很辛苦;但收入能達到40萬元,比外出打工強。更主要的是,一家人能團聚在一起,也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小孩。他家的一面墻上,貼著31張倆孩子的榮譽證書。末了,他笑嘆道:“我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正應了那句老話:天道酬勤,厚德生財。”
對全國蘋果狀況,周大陸了如指掌:云南丑蘋果,新疆阿克蘇甜蘋果,四川鹽源優(yōu)質(zhì)果等;水肥一體化;富硒蘋果;優(yōu)良蘋果樹苗有煙臺201,韓國紅露和新西蘭的樹種……
寺河山的年輕人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全村只有兩三個“80后”在種蘋果。“真擔心將來有一天,大家吃不上蘋果了!”周大陸笑言。
對今后寺河山蘋果的發(fā)展,周大陸有自己的思考:一是要向先進地區(qū)和先進技術學習,逐步進行蘋果樹的升級換代,改良樹種,不斷提高蘋果質(zhì)量;二是要引導更多年輕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投入家鄉(xiāng)經(jīng)濟建設。
離寺河街不遠的河邊,坐落著一家農(nóng)家樂,圓形奇特的巨大鍋灶、外墻掛著京劇臉譜、靠后山溝邊駐扎的5個“太空艙”(可住宿)、新蓋成的賓館,都給這里平添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氣息。當?shù)卮迕裾f,農(nóng)家樂老板姓金,他20多歲的女兒在鄭州打工,引資建成農(nóng)家樂,已經(jīng)營七八年。若非疫情,春夏秋季,生意很火。
截至12月14日,記者從黃曙光、周大陸處了解到:從12月5日至今,他倆通過快遞公司或微商,分別銷售蘋果2500公斤、4500公斤,都是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的老客戶訂購的。
|
“80后”堅守寺河山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2-12-23 打印

- 上一條:我市多家藥店免費發(fā)放退燒藥
- 下一條:天鵝湖美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