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發(fā),依然精神矍鑠;一心向黨,終生砥礪前行。她就是魏祖鶴,出生在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zhèn)一個耕讀世家,年輕時在陜州、澠池參加革命工作,離休后發(fā)揮余熱,為義馬社區(qū)老黨員積極服務。她一生充滿傳奇,又飽受磨難。 最近,魏祖鶴的書桌上又多了幾本書——《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的上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等,3月23日,在義馬市新區(qū)辦事處千秋社區(qū),97歲的魏祖鶴老人與62歲的兒子崔喬生一同閱覽《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上冊》,濃濃的書香成為親人之間溝通的紐帶。“現(xiàn)在我每天都會看上幾章,看到這些紅色歷史,就會想起當年那段烽火歲月。”魏祖鶴說。 籌集1萬多銀圓支持抗日 “家中世代崇文尚禮,注重對孩子們的讀書教育。”魏祖鶴說。1924年,魏祖鶴出生時正值亂世,當時國家內(nèi)憂外患、戰(zhàn)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即便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魏家家風不改,幼年時期,她就和村里的男孩子們一同進入學堂學習,并且接觸到了紅色革命教育。 魏祖鶴的老師中有好幾位都是進步人士,她的二叔魏世杰還是中共地下黨員。目睹了日寇入侵,國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再加上進步老師和其二叔的影響,魏祖鶴逐漸懂得了抗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雖年幼,也有一腔熱血,絕不愿當亡國奴。”憶及當年,魏祖鶴依然滿腔熱情。1938年,在駐馬店小學,14歲的魏祖鶴和12名小姐妹在進步老師的指導下組成宣傳抗日小分隊,堅持不懈上街唱抗日歌曲,演街頭話劇,進行抗日募捐。 “我們利用半年多時間終于募集了1萬多銀圓,買了一架戰(zhàn)斗機支持抗日!”魏祖鶴老人說。學校還專門為她們召開了一個“勝利完成募集一架戰(zhàn)斗機表彰大會”,表彰她們的成績。 堅持46年終圓入黨夢 1946年,魏祖鶴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在家鄉(xiāng)從事小學教師工作。在家庭的熏陶和進步老師的影響下,1949年5月,她毅然到武漢報考了湖北革命大學,并加入了共青團組織。1950年1月,她從湖北革命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河南陜州地委,先后在陜州、澠池工作,走上了反匪、反霸、鎮(zhèn)反、土改第一線。 參加革命工作后,魏祖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7年7月,經(jīng)過兩任組織部長嚴格考察培養(yǎng),黨組織同意接納她,就在準備安排她入黨宣誓時,中央整風運動開始了,上級通知:“各級黨組織暫停培養(yǎng)、發(fā)展新黨員。”就這樣,她遺憾地錯過入黨機會。 雖然沒有入黨,但魏祖鶴依然懷著對黨無比崇敬之心,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離休以后,雖沒有了繁重的工作,但魏祖鶴生活依然忙碌。她主動請求承擔起組織義馬市千秋街道片區(qū)老干部學習的工作。沒有學習場所,她便邀請老同志到她家里開展學習活動,還主動邀請專家、學者,為老干部授課,了解國家的最新政策和形勢。 這一等就是46年,直到2003年“七一”前夕,魏祖鶴終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站在黨旗下莊嚴地宣誓時,她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全家22口人中10人是共產(chǎn)黨員 魏祖鶴家的門楣上方掛著鮮艷的國旗。這不僅僅是掛在墻上的旗幟,也是飄揚在她們一家人心中的旗幟。“我們幾個小的時候,母親經(jīng)常給我們講紅色革命故事,F(xiàn)在,母親上了年紀記性差了,總是記不住事情,可那些革命故事她一點兒沒忘,時常會給我們說起。” 老人的孩子崔喬生說。 在家里,魏祖鶴帶領子女們忠黨愛國,經(jīng)常鼓勵他們要自強不息,積極向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和社會出一份力。孩子們繼承了母親堅強樂觀的性格,也傳承了母親的信仰,全家22口人中,有10人是共產(chǎn)黨員。在魏祖鶴的教育和影響下,“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全家的家訓,兒女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 “每到黨的生日,我們家都要組織活動,慶祝黨的生日。”崔喬生說,去年“七一”,他們舉辦了家庭“黨在我心中”重溫入黨誓詞主題活動,祖孫三代面對黨旗,莊嚴宣誓。一家人還進行了唱紅歌、讀黨章,聽媽媽講述革命歷史故事活動。 回首過去崢嶸歲月,感嘆今天幸福生活。魏祖鶴老人情不自禁唱起了那首扎根在她心中的歌《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唱歌的時候,老人臉上洋溢著神圣莊嚴的神色。歌曲唱罷,老人似乎還沉浸在歌中,沉浸在對黨和國家的敬仰熱愛之中。 “母親現(xiàn)在年紀大了,身體不如以前,坐上了輪椅。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計劃帶母親到周邊的紅色線路走走,重溫黨史。”崔喬生說。 |
【通訊】一顆丹心永向黨 不忘初心薪火傳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2-03-2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