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陜州區(qū)張汴鄉(xiāng)曲村脫貧戶李保智顧不上吃午飯,就冒著蒙蒙細雨給4畝葡萄套紙袋。
李保智家園子里的葡萄長勢喜人,濃綠的葉子下面葡萄一串挨著一串。今年上半年,陜州區(qū)幾乎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李保智家的旱地葡萄為啥結得這么稠?
“我家地頭上有個水罐,能裝3噸水。天旱的時候我用三輪車拉水抗旱,及時搞滴灌。”李保智從葡萄樹行的草叢中提起黑色的塑料管對記者說。
2016年,李保智家因缺技術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積極鉆研技術,開動腦筋搞特色種植,當年就脫了貧。
“2016年,我買水罐花了1600塊,在村里第一個搞起‘土法滴灌’,當時還有人笑話我花的代價太大了。當年冬季,村里剛栽的數(shù)百畝葡萄苗大多凍死了。由于我注意水肥均衡,葡萄苗扎根深,抗寒能力強,全都活了。”李保智說。
“水罐放在地頭上,沒有壓力,水能流到地里嗎?”記者問。
“水罐稍微放高一點,靠水位壓差,水可以自然流到地里。滴灌管上滿是小孔,一罐水兩三個小時就滴完了。”曲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軍向記者解釋道。
曲村十年九旱,千畝葡萄園只有200余畝可以灌溉,其余靠拉水澆灌。李保智的“土法滴灌”解決了旱作農(nóng)業(yè)的大問題,為葡萄種植戶提供了有益借鑒。目前,曲村有30多戶600多畝葡萄園采用了這種滴灌法,其中不少種植戶還加裝了汽油泵,使滴灌更加節(jié)時高效。
“我們村還有100多畝葡萄沒有澆水,與澆過水的相比,有天壤之別。”李建軍說。
“土法滴灌”費工費時,但對于張汴鄉(xiāng)這樣的旱塬來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蒼龍澗河上游剛建起一座水庫,張汴塬被納入灌區(qū)。待水庫投運后,張汴鄉(xiāng)數(shù)萬畝旱地將變成旱澇保收的水澆地。”張汴鄉(xiāng)黨委書記韓鋒說。
( 編輯:李建新 ) |
“土法滴灌”戰(zhàn)旱魔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19-07-11 打印
